“一号菜园”驰援武汉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泰伯网 墨子苏 | 文
从生产到运输,被称为中国“一号菜园”的寿光,有这个实力。
事实上,在疫情尚未爆发前,各色果蔬已经经过了一场紧锣密鼓的“春运”,从寿光来到全国各地居民、乃至海外华人的年夜饭餐桌上。
从装箱上车开始,仅需8小时,盖着厚厚棉被的新鲜的果蔬就能通过改建后的青银高速,从寿光来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北京是寿光蔬菜的主要销售地区之一,每年一进农历腊月,新发地的蔬菜批发商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一直要忙到除夕才能回家过年。
往年在寿光,有不少人的春节会在棚里度过。这些菜农大部分来自外地,来寿光一是为了学技术,二是因为“在寿光种大棚收入高,而且收获的蔬菜不愁卖”。春节正有不少蔬果正处于采摘期,他们没法回家过年,但“只要收入上去了,晚一阵子回家也没啥”。今年赶上疫情,寿光更是全体“动”了起来,加班加点为各地提供保障。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
然而,据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回忆,30多年前的寿光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穿县而过的弥河将寿光一分为二,寿南土地肥沃,是有名的“昌潍粮仓”,但寿北却是一片草树不生的盐碱滩。正因如此,当年甚至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
直至1989年寿光引入日光提温冬暖式大棚并在全市推广,原本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寿光农民,才依靠反季节蔬菜成了如今一个个蔬菜大户。此后,寿光又将这一技术推广至全省、全国,解决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蔬菜供应单一、紧张的历史性难题。2018年,寿光市大棚蔬菜面积发展到60万亩,年产蔬菜450万吨。
如今,这里已不只是蔬菜种植基地,更是全国蔬菜的集散中心。官方资料显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辐射20多个省份和10多个国家及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2018年,寿光市GDP达902.7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第37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74.9亿元。当年全市人均存款9.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27元,高出全国平均6010元。
华为助力土地数字化、京东“AI”养猪+种菜、拼多多种咖啡,阿里要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大疆早就在植保无人机领域大展拳脚,平安推出农业金融和科技产品,海尔也搞起了智慧农场......
农业领域的科技升级蕴含着巨大潜力,俨然是去年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根据国际研究预测,全球智慧农业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90.2亿美元达到2025年接近700亿美元的规模。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智慧农业趋势前瞻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的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同期全国的科研投资强度为1.7%,发达国家一般为3%—5%。中国农业技术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有43%,发达国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市场前景巨大。
政策层面上也迎来多重利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动力。另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显示,截至2019年7月,全国已有23个省就加强工商业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全国已有2万多个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合同率达70.33%。
但在这一年,也有不少企业在这一领域沉沙折戟,生鲜平台首当其冲。吉及鲜、妙生活、我厨等平台,先后被曝出经营困难,“呆萝卜”的倒闭,更是让不少人“心头一紧”。就在最近,阿里系生鲜电商易果生鲜又被上海长宁区法院冻结了千万权益,据称部分实体店已经关闭。
观察如今资本的下沉方向可以看出,远离生产端的分销环节正在沉寂,反而贴近种植户的智慧农业日渐火爆。
2019年1月,果蔬种植数字化管理服务商中农普惠完成4000万元融资;3月,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商“麦飞科技”获过亿元A轮融资;8月,凯辉汽车基金宣布完成对智慧农机企业博创联动数千万B2轮融资领投,BV百度风投跟投;9月,数字农业企业慧云信息完成B轮融资;10月,农业SaaS企业农芯智能科技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然而农业这碗“饭”,并不好端。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发展情况不均衡,布局分散、标准各异、难以触达。而且,包括种植户、基层农业监管者及农业机械及服务企业在内的农业从业者,普遍对智慧化手段理解不足,企业下沉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进行消费者教育。
在寿光,情况似乎有些特殊。
从建设冬暖式大棚开始,多年的切实利益已经让寿光的政策监管者、配套企业以及种植户,充分感受到了技术升级的重要作用,使得寿光对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远超其他地区。当地的多项配套政策,也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空间。更重要的是,寿光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一体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路线,打破了“大国小农”的传统模式。
位于寿光市中部区域的田柳镇算得上是寿光最传统的农业镇,12000多个蔬菜大棚占据了绿野田畴三分之一的版图面积。
这座总投资1.7亿元,面积1500亩的园区采用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拥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60个,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2栋,配套农资超市、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为农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水电路等,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区块链追溯技术,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建设智能蔬菜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是当地智慧农业的标杆示范园区。
为了解决镇域北部地区土地盐碱、灌溉条件不足等制约蔬菜生长的难题,田柳镇还在李家庄子村建设十个示范棚,试验推行椰糠无土栽培模式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椰糠让蔬菜与土壤隔绝,而水肥一体化系统利用智能化控制加压泵、控制器、外部设备和配件,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EC值、PH值和灌水量,有效利用水、肥料和能源。
“智慧大棚”不仅属于示范园区。
2016年,寿光市委、市政府正在号召“大棚两改”,即“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的号召,原本在寿光市里从事建筑工程配套工作的田松山,回到村里开始“玩棚”。
从上一辈起,田松山家就一直种植大棚,但既然要“旧棚改新棚”,就不能按照老路子来。田松山从寿光蔬菜博览会,以及周边地市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的先进经验中取经,最终建的是140米长的标准化大棚,水肥一体机、智能防风系统、智能卷帘系统、补光灯等,都是标配。
“第一批建了10个,第二批建了16个,前后大概投入了800多万吧。”说起这个庞大的数字,83年的田松山显得相当坦然。因为在他看来,尽管投入多,但肯定能挣回来。
“肯定能挣回来”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寿光的果蔬从来不愁销路。当地有多个农业合作社,不同品类的果蔬都有专门的销售渠道,将这些果蔬销往各地的大型商超和生鲜销售平台。寿光市目前有大大小小多个农业合作社,涵盖育苗、种植、销售、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密切协作的产业链条,助力“寿光”蔬菜形成品牌效应,为种植户“兜底”。
“寿光蔬菜已经具备品牌效应了,我们其实也想过,要不要搞些果蔬精加工的产业,但是我们这的菜一早就定完了,利润也不低,根本轮不上做精加工产品。”当地对新型农业建设的支持,也让田松山少了不少后顾之忧:“我们当地建大棚贷款有优惠政策,贷款利息有一定减免”。
2018年8月的那场洪水,让山东寿光遭受重大损失,全国多地菜价出现波动。在这样一个沉重的时刻,人们被迫意识到了中国“一号菜园”的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隐藏在“中国蔬菜之乡”背后的一些隐患。一些传统的冬暖式大棚排水设施不到位,加上不少村民并未购买商业保险,导致损失惨重。
田松山家的大棚不在受灾中心,但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好在我们新修的棚排水措施都做的比较到位,而且镇上给我们统一买了农业保险,自然灾害导致损失可以赔偿70%左右。”
“现在,在我们寿光盖大棚不用担心赔本,只要好好干,3年就差不多能回本了。”田松山的大棚,三分之一自种,主要种植西红柿、各类辣椒和无花果,剩余出租给其他种植户。现在,自种部分每个棚每年收入约15-20万元(随菜价有所波动),出租一年收入约3.5万元。
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历来是关于农业。 疫情爆发后,更凸显了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保障供应的重要作用。
“1个中国农民可以养活4个人、1个美国农民却可以养活155个、1个以色列农民能养活100个人、1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150人......”一方面,我国拥有耕地20.25亿亩,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左右,但却要养活世界19%的人口,压力极大。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水平整体仍落后于欧美地区,种植效率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农业来说,没有标准化是最要害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标准化,农产品良莠不齐,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智慧化农业更是难以推广。
2018年4月,山东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寿光挂牌运行。国家级专家委员会从产地环境、种苗选择、栽培技术等方面,编制完成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范。以此为载体,寿光市陆续集成229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蔬菜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体系,完成蔬菜质量标准数据库建设,蔬菜质量标准参数指标达到7.7万项;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启动11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
标准化为寿光推行智慧农业打下基础,但面对新兴技术手段和不小的投入,仍有不少人在初期抱持观望态度。寿光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椰糠无土栽培种植模式示范棚,让当地百姓直观感受到了智慧化手段与传统大棚的差异。而亲眼目睹个人种植户的致富之路,对村民更具说服力。
唐家庄村支部书记唐廷华原本一直经商,在2016年以前,他并未想过有一天会种植蔬菜大棚。2016年唐家庄响应“大棚两改”,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设蔬菜大棚34个。然而,报名的村民大多没有种植经验,对先进技术也处于观望状态。为了提振村民信心,唐廷华率先承包两个蔬菜大棚,并投入3万元,安装水肥一体化机。为了应对连续阴雨天气,他又投入两万多元安装补光灯。歇棚时,他为蔬菜大棚安上“地暖”,冬天遇到连阴天时通过补光灯将热量传到地下,促进作物正常生长。
现代化的种植模式,让前来收菜的客商一进蔬菜大棚,就被大棚内的环境吸引,蔬菜价格也比普通农户高出不少。真切的看到了利益,村民们也开始行动了起来。数据显示,当前寿光市蔬菜先进技术覆盖面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
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数字:全国新建大棚中,有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寿光正不断把最新的蔬菜标准、生产技术推向全国20多个省市,常年有8000多名农技人员在各地指导农业园区建设或果蔬生产。
“老一辈人种菜凭经验,现在种菜是凭数据。”
基于大数据调整后的水、肥、光照方案,不仅能让作物的口感和品相更好,更能省下大笔费用。田松山介绍,安装了水肥一体机之后,每个棚每年仅节肥节水,就能节省大约一万元的支出。“最主要是省人力,现在人力支出才是最大的费用。”浇水、施肥、通风、光照,以往这些依靠人力进行的日常工作,如今都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省了不少雇工费。
不过,也不是所有事都能交给机器来完成。
田松山接触过的植保机多数与期待的效果还有一定差异,存在一定改良的空间。采摘也仍然需要靠人工,因为“我们的这种大棚里支撑结构太多,并不适用自动采摘机器人。”此外,运输、加工等方面,智慧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田松山期待着更多贴近自身需求的新技术,能够应用到田间地头,“只要技术真的能给我们省钱,帮我们挣钱,投入的魄力还是有的。”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六大领域社群:泰伯航空航天爱好者群、泰伯智慧出行交流群、泰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交流群、泰伯信息技术交流群、泰伯智能制造交流群、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17864105751),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春节,疫情也挡不住的相亲男女
《精读》
⊙特斯拉PUA了BAT⊙“刷脸”春运 AI的最后一根稻草⊙流量时代的科技下沉之路⊙北斗星通商誉“暴雷”,福兮祸兮?⊙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核心功能区控规出炉⊙美国AI软件禁运之后,中国遥感会“地震”吗?